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

时间:2024-06-05 12:34:00点击:122资格考试

一.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45分)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

1.在古诗复习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用“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下列适合的是( )。

A.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教师在讲授律诗的颈联需要对仗这一规则时,下列适合作为例子的是( )。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在小说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科幻小说类型,下列属于科幻小说的是( )。

A.杨利伟《太空一日》B.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C.阿城《溜索》D.卞毓麟《月亮是从哪里来的》

4.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教师要求学生整理使用“托物言志”表现手法的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

A.梁衡《壶口瀑布》B.茅盾《白杨礼赞》C.汪曾祺《昆明的雨》D.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教学李白《行路难(其一)》,教师让学生阅读同样表现了诗人不得意时豁达乐观的古诗,下列作品适合选用

的是( )。

5.

A.杜甫《春望》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D.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狼》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中“方”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例子,下列适合

的是( )。

6.

A.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B.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C.今齐地方千里(《战国策·齐策一》) D.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

教师对《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篇课文所组成的单元进行整体教学,下列教学目

标适合的是( )。

7.

A.认识说明对象,理解说明方法,感受说明语言。B.把握情感基调,体会思想感情,品味语言之美。

C.通过诵读训练,想象景物描写,领略景物之美。D.认识建筑特点,理解人与自然,深化自我反思。

8.教学“活动·探究”戏剧单元,教师设计教学任务单元,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阅读与思考”重在剧本阅读,掌握阅读的策略。B.“准备与排练”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

C.“演出与评议”要以排出一出好戏作为评价标准。D.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适当设计延伸拓展活动。

9.教研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围绕“课程理念”开展研讨,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语文课程应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B.课程内容应突出时代性,体现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和学习资源的新变化。

C.课程实施应突出实践性,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家庭、校园、社会的相关生活经验。

D.课程评价应突出过程性,重视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个体的进步幅度。

10.老师们在年级“语文实践活动”时表达了各种看法,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B.系统学习和准确记忆语文学科知识的概念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C.语文实践活动就是指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任务群。

D.通过阅读与写作、梳理与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语文实践活动发展核心素养。

(一)

阅读某教师的****单元设计图,按照要求答题。

11.对上述单元设计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基于学习要点链设计两篇课文的问题链,使得单元教学的目标更为明确。

B.虽然两篇课文学习要点链相同,但问题链需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来设计。

C.共同的学习要点,在两篇课文中处理的方式不同,使单元教学更具价值。

D.学习要点链中几个要点的教学顺序可以变换,以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二)

阅读某教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围绕“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我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

段,“文化遗产我来寻”。确定小组名单,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文化遗产资料。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确定

申遗项目,制作申遗方案。第二阶段,“申遗报告我来写”,考察文化遗产,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申遗报告。

第三阶段,“*****”。撰写答辩稿,制作PPT,小组代表汇报演讲,评选最佳申遗小组。

12.对上述教学案例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一阶段小组活动全员参与,能够发挥各自的特长B.搜集整理文化遗产资料,培养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C.撰写申遗报告和答辩稿,体现语文跨学科学习特点D.最佳申遗小组的评选标准即本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

(三)

阅读某教师名著导读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意在引导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我怕学生不爱读,就给学生放同名电影:有

的学生不爱读书,我就推荐他们用零星时间去听****;带着他们去做《骆驼祥子》的小报和思维导图;把历年

的相关试题给学生做,做到最后,发现圈点与批注的指导少了些。

13.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阅读名著要读整本的书,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圈点批注等读书方法。

B.名著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故事情节,看电影也可以了解情节。

C.做小报和思维导图是阅读名著必不可少的方法,学生活动最重要。

D.多做相关试题,能够高效地解决学生阅读名著原文有困难的问题。

(四)

阅读某教师《灯笼》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生:(读课文)“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盏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

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学生读chéng)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

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

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师:“盛”是多音字。你为什么要把“盛”这个字读作chéng呢?

生:我根据前文“挂红灯”是一个动宾短语判断,盛伏舍茶是一个动宾短语,我不知道盛伏舍茶是一种什么

茶。

师:有道理,但有同学不同意,听听他们的意见。

生:老师,我关注了标点符号。“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之间是顿号,表示这两个短语关系更密切,所以可以

根据“腊八施粥”的结构推断“盛伏”与“腊八”一样是表示时间的。我从积累的“盛夏”这个词,想到这个

词在这里读作shèng伏。

师:你根据标点符号在语境中的作用进行思考,并且能从“盛夏”类推“盛伏”,很会学习!

生:老师,我继续向后看,发现这三个短语在这段话里都表达“行好”的意思。黑夜里挂红灯是行好。寒冷的

腊八施粥是行好,所以“盛伏舍茶”是炎热的日子里给人凉茶,也是行好。刚才同学提醒我“盛夏”这个词,

那“盛伏”就应该是最热的伏天了。

师: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

14.对上述教学案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具体的实例出发进行教学

B.教师从读准字音入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语文知识解决问题

C.教师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围绕相关知识及时明确了相关概念

D.教师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语境,根据语境理解具体词语含义

(五)

阅读某教师《岳阳楼记》的作业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15.对上述作业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作业目标指向理解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情怀

B.作业设计关注了文言词语的积累及文言语感的培养

C.作业设计以文言概念为出发点,以文言知识为落脚点

D.由于学生无法完成必做作业,教师又设计了选做作业

二. 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一)

案例:阅读某教师教学《敬业与乐业》的课堂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并找出以阐述“敬业”和“乐业”为主的段落。

生:阐述“敬业”的部分是第6、7两个自然段。

生:阐述“乐业”的部分是第8自然段。

师:找得很准。这两个部分的开头都有很明显的标志,同学们注意到了吗?

生:“第一要敬业”。

生:“第二要乐业”。

(师板书:敬业乐业)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直白的语句,而且还放在这么明显的位置?

生:这是一篇演讲稿,不是一般的文章,是演讲者演说的底稿,听众稍稍不注意就会遗漏重要的信息,所以要

用这样直白的语句。

生:这样做是为了吸引听众注意,让听众听明白演讲者说的话。

师:“说的话”表述不准确,“演讲者表达的观点”是不是要好一些?仅仅是为了让听众听明白观点吗?

生:还有信服演讲者的观点。

师:演讲者用显著的标志性语句进行提示,就是为了让听众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那“敬业”和“乐业”的

位置可以调换吗?

生:不可以。因为只有做到“敬业”才能“乐业”,“敬业”是为了最终到达“乐业”。

师:说得很好。“敬业”是“乐业”的基础,“乐业”是“敬业”更高层次的要求。梁启超先生清晰的演讲思

路……如此看来,课文第1~5自然段不就多余了吗?是不是可以删去呢?

生:不能删。

师:为什么呢?同学们看板书,老师还可以在“敬业”与“乐业”之前加一个什么业呢?

生:有业。

(师板书“有业”。)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2段,为什么说“有业之必要”,什么叫“必要”呢?“有业”是前提。也就是

说,演讲者先说了前提是——

生(齐):有业。再讲了基础是——

生(齐):敬业。这样层层深入地阐述,既符合我们认知事理的规律,又为听众清晰地逐步理解并接受演讲者

的观点提供了便利。请同学们齐读第5段,说说这一段明确了什么信息。

生:演讲对象和演讲目的。

师: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是什么?

生: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师:为什么要强调“不二”呢?

生:为了让听众接受他的观点,语气很坚定。

师:第1段不仅说了演讲者的观点,还告诉我们题目中的关键词分别出自儒家和道家的两句名言,也不能删

掉,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1段)

(分析题)(1)教师多次通过更改原文的方式来追问,请评价这样设计的目的。(10分)

(2)请评价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追问的合理性。(10分)

16.

(二)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好奇

①木质的书柜上躺着一个旧盒子,用牛皮纸包裹着,朴素无光,柜下是幼儿的我,柜上是可望难可及的它。我

盯着它,“里面装了什么呢?”我想。

②我猜里面是妈妈的****,发黄的***,略有年份的贺卡,我猜是在以前盛行的首饰发卡。它们目睹了妈妈的

成长,见证了她从咿咿学语到身为人母,那么它们会继续见证我的成长吗?不,一定不会的。那么珍贵的记

忆,装它的不会是只此一个面相普通的盒子。

③我猜里面是一沓厚厚的文件,是爸爸工作后不重要又无法丢弃的图纸,妈妈把它们整理在这里。它们记录了

爸爸的辛劳,见证了他夜以继日的勤奋与努力。它们是父亲身为家中顶梁柱的缩影,是汗水构成的如今幸福安

定的生活。但父亲工作年头已经很长,又怎是一个小小纸盒便能容纳的呢?

④我猜里面是一个毛绒玩具,是与盒子一样的颜色,它会是父母为我准备的惊喜。就像旧物对于妈妈,文件对

于爸爸一样,这个玩具会一直陪伴着我,见证着我的成长,倾听我的欢乐与优伤。但愿,只是不切实际,生日

已过,非节非假,忙禄的父母怎会在一平常日送我礼物呢?

⑤我猜里面不过是****的地方,家中电器烦多,总要有一个收纳它们的家。我猜里面放着妈妈的那些眼镜,隔

段时间,她就会换一个戴,我猜里面装着爸爸年轻时购下的数码相机和小型望远镜,饱含瞭望远方、冲向未来

的梦想。

⑥我猜.....我猜不出这普通盒子里到底装着什么。它那么高高在上,那么遥不可及,它躺着,又好像站着。嘲笑

着无知而幼小的我。

⑦搬来椅子,站上去,踮起脚,伸出手,碰到盒子笔直锋利的棱角,终于拿到了。盒子竟出奇地轻。我激动地

打开,不出意料地,却发现空无一物。我没有想象中那么失望,甚至有些感激,因为它抑制了我漫无目的的期

待与猜想。

⑧随着成长,许多事物都会改变。就像我不再只是单单好奇一个盒子里装了什么。就像那些旧物或继续陪伴。

我被选择遗忘,那些对本来、对*****,有的达成现实,有的被否认,被指责,我不去想,也不愿、不能去

想,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步,想知道盒子里装了什么就去打开。想干成一件事就去落到实处。

⑨去做,而不只停留在好奇、憧憬、想象。

17.(分析题)请从第④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⑦段找出一句病句,分别改正。(8分)

18.(分析题)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加以点评。(12分)

三. 教学设计题: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一)

课文原文

观沧海①

曹操

东临②碣石③,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⑥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⑦,歌以咏志。

注释:①《观沧海》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版)。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年

—220年3月15日),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书法家。主要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②[临]到达,登上。③[碣(jié)

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④[澹澹

(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⑤[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起。峙,挺立。

⑥[星汉]:银河。⑦[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

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预习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

爱,诵读本课诗歌,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思考研究

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

了怎样的感觉。

积累拓展

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歌。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阅读与鉴赏

诵读古代诗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

文80篇(段)。

2.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际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

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学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

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3.学业质量描述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

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

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重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

情感、主题的理解。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能

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述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

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能借鉴他

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

19.(分析题)从“提高审美品位”的角度,阐述《观沧海》的教学价值,不少于200字。(20分)

20.(分析题)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1.(分析题)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25分)